ANOTHER ART HISTORY Kiyoshi Saito

Gallery

乍眼看去,风格传统而日式。 但蕴藏其中的,
是革新性与普遍性。
乡人
1937年 纸、木版
1931-1946

对画画的憧憬
与版画的邂逅

  • “只要画着画,我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。”
  • “招牌上文字之间若隐若现的白底,
    透出一种神秘的魅力。”

始于招牌的制作,通过自学闯进了绘画的世界。
偶然看到的安井曾太郎木版画奠定了斋藤清的画家人生。
从这时开始描绘的《会津之冬》成为了他一生的主题。

石庭
1955年 纸、木版
1947-1957

斋藤清(Saito Kiyoshi)
席卷世界

  • “自己的画之所以变成平面的,
    是受到了高更的影响。”
  • “龙安寺石庭那可以说是极度简洁、
    极端单纯化的构图,冲击着我的眼球。”

让斋藤清产生共鸣的是高更、蒙克、雷东的表现手法。
他关注的是陶俑、佛像、石庭和古建筑的造型。
西欧近代绘画的精髓与日本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审美意识。
当两者在画家笔下融为一体的时候。
精致的形状与鲜明的色块构图,
诞生出令全世界着迷的形象。

裸体(G)
1966年 纸、木版
1958-1969

苦恼与丰收的时期

  • “一想到画着这样的画,自己到底会变成怎样呢?
    突然就画不出来了。”
  • “我在对佣人的脸进行写生时,
    发现了她年轻时的朦胧线条,
    突然恍然大悟。”

尽管评价和人气越来越高,
但是斋藤清对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感到迷茫。
仿佛与50年代的自己背道而驰一样,
用刻痕手法和芝麻点刷手法填充色块,
挑战未知的技法、拼贴版画和水墨画。
在拓宽表现范围时,他发现的却是在平面化和单纯化过程中理应排除的——“阴影”。
画家斋藤清迎来了转折点。

门扉 英胜寺 镰仓
1984年 纸、木版
1970-1986

阴影诞生的
回归与深化

  • “描绘会津的冬天不是出于对故乡的乡愁,
    而是因为构图。”
  • “创作镰仓的作品时,
    在寻找自己的构图上吃了不少苦。”

阴影带来的深度和存在感。
这时,画家斋藤清再次与50年代时的绘画题材进行对峙。
构图和形状更加精炼,
以巧妙渐变色效果创作的阴影中蕴含着深层次的精神。
另一方面,斋藤清还致力于创作新的系列。
1970年搬家后定居的镰仓成为了他重要的题材之一,
共计多达115幅《会津之冬》自此开启。
画家斋藤清创造的形象不断在增加深度和广度。

会津柿树(38)
1996年 纸、木版
1987-1997

画家斋藤清对会津的
感情和重要性

  • “曾经想过哪里才是自己的故乡。
    无论在哪里,心底里总有一种异乡人漂泊的感觉沉淀其中。”
  • “因为我知道雪大到什么程度,
    才画出了如此孤寂的画吧!”

自童年时期离乡之后,即使多次回到会津,
却再也没有居住过在这里。
1987年,从镰仓搬家到会津的柳津,
度过了晚年的10年。
即使上了年纪,仍然一味地关注着那里的风物以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,不停地写生。
当初,画家斋藤感兴趣的只是潜藏在风景中的构图和形状。
但是,随着表现的深化,
转变成渗透着他对故乡复杂心情的描绘。
身为会津人,怀着异乡人的感情,
一直将会津绘于笔下,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。
这样的一种情景,
成为了唤起观赏者无尽乡愁的“原风景”。